真愛家庭雜誌 第145期 (2025年10)
主題企劃
話題篇
  黃昏的邀請
失喪篇
  你先走,還是我先走?
實作篇
  喪偶後的重建
祈願篇
  長者主前七願
 
真愛分享
真愛故事館
  死去活來
生命教練伴你活
  自我突圍?你可以!
家庭傳承
  回憶傳承三部曲
孩子,你說呢?
  孩子,你怎麼還沒有對象?
真愛交流道
  珍貴的禮物―同在感
一笑抵萬金
  各有去處

催婚?―「結了婚才算大人」

        最近幾位姊妹在一起吃飯時,常聊起兒女大齡不婚的話題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姊妹無奈地說:「兒子已經三十多了,還不結婚。整天忙工作加班,也不找女朋友。」

        另一位姊妹也說:「女兒都三十了,剛拿到碩士,又申請讀博,交男朋友結婚好像不在人生規劃中,我正發愁呢!」

        我立刻接道:「兒子還能等,但女兒就有『生育黃金期』的限制,年齡越大,越難找對象,真怕她錯過時機。」

        如此你一言我一句,流露出媽媽們心中濃濃的擔憂。話又說回來,成年孩子不婚,為何父母忍不住要催婚呢?

        記得剛來美讀書的第一年,父親在越洋電話另一頭再三叮嚀:「學位很重要,但也不要錯過了好對象,先結婚再完成學業也行。」後來有了對象,父親特地飄揚過海來看準女婿,彷彿了了一樁心事。

        雖然自己旅居海外多年,華人傳統觀念依然根深柢固: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,婚姻乃人生必經之路。結婚、生子不僅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,更象徵成熟與穩定。孩子步入婚姻,才算真正「成家立業」,單身意味著「缺少了甚麼」,總希望他們不要錯過正常的人生進程。

催婚?―擔心孩子孤獨終老

        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2022年的一項調查,美國50歲以上的單身人士中,有58%表示他們擔心自己晚年缺乏陪伴和支持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姊妹就憂心忡忡:「兒子很宅,幾乎不跟人打交道。如果不結婚,將來老了,誰來照顧他?」這個擔憂很真實。更何況華人文化有「養兒防老」的觀念,孩子不婚,父母更加為他們操心掛慮,衷心盼望兒女成家後生兒育女,甚至未來有孫子輩陪伴,老了也不致於沒了依靠。

催婚?―親友與社會壓力

        此外,很現實的是來自親友與社會的壓力。我就很怕回臺灣被長輩問起「你家女兒怎麼還不結婚?是不是有甚麼問題?」實在備感尷尬,無以言對,好像孩子不結婚,是自己「沒把孩子教好」。

        其實,在這些期待與擔憂背後,大多是出於關心與愛。幾位媽媽越聊,越感歎現代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及拖延。

不婚?―經濟和職場壓力

        房價飆升、薪資成長緩慢及高生活成本壓得他們喘不過氣。養活自己都不易,哪敢輕言婚姻?更不用說,結婚成本越來越高,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,讓一些年輕人望而卻步。諸如「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結婚」、「沒房沒車不結婚」等都成了結婚的附加條件,還有養兒育女及教育開支的所費不貲。

        再加上工作競爭激烈,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「先立業」,想先在職場站穩腳步後才考慮婚姻,奈何不見得能如願,導致成婚年齡不斷推遲。

不婚?―婚姻不再是惟一選擇

        現代年輕人比過去更加崇尚自由及自我發展,婚姻不再被視為惟一的人生選擇,而是抱持更開放及多元的態度。

        他們將時間與精力投入職場、旅行、興趣愛好、教會生活、甚至公益事業,而不是急於步入婚姻。難怪我們這些媽媽們一見面就大吐苦水,抱怨孩子不但平日工作忙,週末更忙,連跟他們吃飯見面都需事先預約。

不婚?―對婚姻有疑慮

        還有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,讓許多年輕人對婚姻產生疑慮。一位姊妹的女兒對她說:「媽咪,我身邊太多夫妻吵架、外遇,甚至離婚。我寧願單身自由自在,也不想冒這個險。」

        言下之意,不是因為年齡到了就匆忙結婚,更不是為傳宗接代盡義務而結婚,寧可慢慢尋找合適的對象,也不願將來後悔。

        這也是為甚麼好友的兒子與女友交往多年後訂婚,接受婚前輔導時,卻越發覺得兩人不合適,深思熟慮後,決定取消婚約。

雙贏之道

        當父母心急催婚,而孩子抗拒,往往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,甚至引起矛盾或衝突。如何尋求雙贏呢?

        首先,父母需要調整心態,相信孩子有能力經營自己的人生。就像我那位好姊妹聽到孩子退婚的決定,覺得對方是好女孩,長久以來跟她處得很好,一時難以接受。然而,跟兒子溝通後,理解他的想法與考量,願意學習信任孩子的選擇。

        其次,父母要學習傾聽,而不是一味地催促。曾讀到一篇網路文章,建議父母與其不停地對孩子說:「你怎麼還不結婚?再不結婚,以後就嫁不出去、娶不到好對象了!」不如問問孩子:「你現在對婚姻有甚麼想法?你對未來的生活有甚麼規劃?」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,而不是被施壓,也能開啟更具建設性的對話。

        第三,年輕人可以嘗試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選擇逃避。像女兒會主動對我們說:「我不是不結婚,只是還沒遇到合適的對象。」讓我們安心。

        然而,對我們仍是一大挑戰,因為女兒住家裡,天天見面。我們必須學著勒住舌頭、摀住嘴巴,給她更多的空間與自由,珍惜她的陪伴,並對上帝有信心,耐心等待,相信祂有美意,在對的時間,會將對的人帶到她面前。

自己決定,自己負責

        「但如果孩子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對象,我這作母親的,該如何反應?」我如此自問。

        這是很現實的問題。坦白說,無人知曉未來,然而,我願先給自己打預防針,真有那一天,也要學習接受婚姻絕非人生惟一的幸福來源。單身並不代表孤獨,只要孩子過得充實快樂,生活有方向有意義,比「找對象結婚」更重要。

        資深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在《別人怎麼對你,都因為你說的話》書中寫道:「真正的愛,是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存在。」對父母而言,接受孩子作自己,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,才是最深沉的愛。

        聖經明示:「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。」孩子是上帝暫時交託給父母管理的,不是父母的所有物。他們的人生,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、自己負責。

        真愛,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價值觀,而是尊重彼此的選擇。願父母們學會放手,允許孩子走自己的路,即使那條路與父母的期待不同,也能用愛與包容、理解與尊重,獻上最深的祝福。


   
Copyright © 2001-2025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