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37期 (2007年09月)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當家庭成為家族.話題篇 █林敏雯 「爸,媽!孩子出生了!」
「那種喜悅,是無法以言語來形容的……」 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郭淵棐和劉永齡夫婦回想著於2006年11月和2007年3月相繼出生的孫兒女,話語中仍盈滿笑意。 雖然兩個兒子都住在別州,不能時常探望孫兒們,他們仍藉著有限的相處時間,表達不絕的愛心。 「臺灣人稱升格為祖父母為『抱孫』,真是一點也沒錯。」劉永齡說,和孫兒們在一起時,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抱著他們。大孫兒對周遭事物很好奇,他們就把他抱得高高,讓他能看東看西。郭淵棐開始只能戰戰兢兢捧著剛出生的嬰兒,現在已駕輕就熟,一抱上孫兒,就愛不釋手。 郭淵棐與劉永齡致力家庭教育多年,在各地主領家庭營、夫妻營,輔導華人面對的家人相處問題。對於如何扮演好祖父母的角色,他們有許多心得。現在正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,身體力行所教導的原則。 從孫兒們身上看見兒子們小時候的模樣,對於郭淵棐和劉永齡來說,這種成就感,不是名譽、頭銜可以相比的。他們很希望孫兒們快點兒長大,可以和他們聊天,帶著他們旅行。 對他們來說,剛出生的孫兒們,如同春天樹梢萌發的嫩芽,清新的翠綠中,散發著蓬勃朝氣。世代的繁衍,正是生命氣息的彰顯。
「談到孫兒們都會禁不住微笑起來,心中充滿說不出的喜樂」 定居德州休士頓的孫國榮、張群美夫婦有兩個外孫女,一個孫兒,關於孫輩們,總有說不完的話題。和女兒家才不過十五分鐘距離,可以常見著外孫女。每次總會驚喜地發現,她們又長高了,多學會什麼了,有什麼改變了。兒子在外州,不能常見面,仍可藉電話來瞭解孫子的成長。 兒女在美國生長,也各自嫁娶洋人,因著孫兒女的出生,更凸顯兩代之間文化與習慣的差異。 張群美回憶著,當外孫女才出生,女兒堅持嬰兒吃奶時間規律,就算還在熟睡中也抱起來餵。及至長大一些,晚上也按固定時間送孩子上床,孩子哭了好久,讓祖父母都心急了。這些養育方式的確對剛成為祖父母的他們造成不小的衝擊,在經過仔細觀察後,他們終於漸漸學習放手。 外孫女才六個月大,剛坐上嬰兒餐椅學吃一點固體食物,女兒就在用餐前,拉著她的小手禱告,感謝上帝預備飯食。外公外婆雖覺得是好習慣,仍想著畢竟孩子還小,怎能瞭解。誰知外孫女才會說話,一次外婆餵飯時忘了禱告,她居然會主動提醒。孫國榮和張群美在驚喜之餘,更是滿心欣慰。他們因此對女兒勝任母親重任之能力,有了新的肯定。 孫國榮提起,一次在教會裡為一群幼童照相,結束後正忙著收拾器材,一片擁擠中,感覺有人抱住他的腳。嘈雜中,聽見一聲稚嫩、熟悉的「抱抱!」他低頭一看,是外孫女!趕忙彎腰抱起小寶貝。 此景雖無法以相機捕捉存檔,但是對這個外公而言,那甜蜜、滿足的一抱,已銘刻於心。
「從護士手中接過來,抱在手中,才真正意識到,我成了祖母了」 張陵兮,紐約布魯克林區「信義會醫院」駐院牧師,才升格為祖母幾個月,感覺仍很新鮮。 透過新生兒加護病房的玻璃窗,她看著躺在保溫箱裡早產的孫兒,心中充滿愛憐。剛剛冒著大雨來到醫院,全身溼透,仍覺值得。擔任院牧多年,接觸過很多嬰兒,但是孫兒不到五磅的身軀讓她卻步,生怕碰壞了他米紙般薄嫩的皮膚。駐足許久,終於鼓起勇氣,摒住呼吸,第一次抱了孫兒。 「不要看他腳這麼細,踹起來力氣可大哩!生命力好強啊!」 在接觸的瞬間,親情的血脈交流,焊接祖孫的生命。張陵兮就此墜入愛網,這個小人兒成為她人生中極重要的一部分。 自己和兒子的工作都忙,要見一次孫子還得先預約,但是心頭總是惦記著小寶貝。寫信給才幾個禮拜大的他;旅行時看到可愛的小衣服,掛念著要買一套送他。張陵兮自己多才多藝,能講道、彈琴、唱歌、指揮、寫作、輔導……,也在腦子裡勾勒著如何培育孫兒的藍圖。 對文學與藝術的興趣;對人的關懷和對神的信心;應對的規矩和表達的能力,將來都要傳遞給孫子。「還有中文,不會中文太可惜了!」她說。 張陵兮也知道:期許歸期許,兒孫自有兒孫福,最重要的還是發揮上帝賦予他的特質,盡力而為,對上帝,對人、對父母俯仰無愧。 她也堅信,血緣天生,而親情仍需藉時間與誠意來經營。
「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什麼叫『含飴弄孫』了!」 沈丕強與夫人康介莉住在德州休士頓。他們的孫女小乖,是在凌晨兩點出生。一接到兒子從醫院打來的電話,他們馬上趕去探望,對她一見鍾情。從此,只要看到小乖的身影,聽見她的聲音,就覺得心花怒放。 與兒子住得近,每週都見得著孫女兩次,也常有機會幫忙照顧孩子。康介莉強調,他們並不是保姆(baby sitter),而是陪孫女玩,共度甜美時光。甚至因為她喜歡動物,爺爺奶奶特地在家養了五隻鳥,讓她能好好觀察。沈丕強談起自己曾一人照顧孫女整個長週末的經驗,非常自豪。 「她吃東西、睡覺都很好。我們單獨相處,覺得很幸福,很快樂。」 因著事業需要,也是個人愛好,沈丕強與康介莉經常旅行。他們也喜歡帶著孫女一起出遊,希望她從小眼界寬廣、閱歷豐富。而孫女依偎著爺爺奶奶,乘車賞景,更是沈丕強夫婦極珍惜的回憶。 孫女和兒子小時候長得很像。小乖才一歲多時,一次瞧見沈丕強辦公室裡懸掛兒子兩歲時跪著禱告的照片,竟指著說:「小乖,阿們!」 孫女的生活點滴,讓這對祖父母津津樂道,與同是祖輩的朋友相聚,也總是彼此分享孫兒們的成長軌跡。 或許,如沈丕強和康介莉所說:寶貝、寵愛孫兒,是祖父母的特權啊!
這個世代的年長者,是有史以來第一代活得夠久、夠健康,足以與孫兒建立有意義的關係。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(Baby-boomers),已陸續升格,形成一
股「祖父母潮」(Grandboomers)。
祖父母需要給第二代機會做父母。嬰兒出生時,新手爸媽多少會手忙腳亂,但是祖父母不必急著介入。 現今社會的結婚與生育年齡逐漸推遲,年輕一代建立家庭時,心智已相對比較成熟。他們慎重看待養育的責任,也能夠得到豐富資訊。葉吳慶宜建議祖父母扮演幫手的角色,等待子女主動尋求意見或支援。 郭淵棐和劉永齡夫婦認為,自己的想法只供參考,相信子女的判斷能力,即是尊重他們。 不論祖父母是否與孫兒同住,對於孫兒的管教,主權仍在子女。葉吳慶宜表示,小事上兩代不妨各自為政,例如她容許孫女們在奶奶家跳沙發,但回到自己家裡,得遵守爸媽的規定,不能跳。大的原則就必須尋求一致,例如不能撒謊,奶奶和媽媽的標準是一樣。 如果祖父母與子女意見不同,應該避免在孫兒面前發生爭執。溫柔的言詞與平和的態度,往往可以化解許多衝突。開放的溝通管道,不僅減少誤會,更能增進家人親密度。 沈丕強與康介莉夫婦一次帶孫女使用商店洗手間,因一時疏忽忘了於廁座上墊紙,引起媳婦抗議。媳婦的口氣固然使祖父母感到難堪、傷心,他們也嘗試體諒身為藥劑師的媳婦,為了孫女健康,極重視衛生的出發點。加上兒子搭起溝通橋樑,雙方才能繼續和睦相處。 定居南加州,著有《精彩的基督化家庭》一書的蘇文隆牧師也表示,有時看到子女管教孫輩,雖覺得心疼,仍得忍住不加干預。因著他對子女的尊重,他們反而很樂意與他討論教養方式,汲取經驗,交換心得。
養家的重擔和管教的責任卸下之後,祖父母與孫兒的關係,是比為人父母輕鬆愉快許多。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令父母頭疼,祖父母看來卻是童真可愛。因此,祖父母對孫兒有更多接納和愛心。當子女與孫兒之間產生磨擦時,祖父母可以成為兩方的緩衝,給予孫兒安慰。許多受訪的祖父母表示,因為對孫兒的疼愛,促使全家感情更緊密,互動更頻繁。 當子女需要幫忙時,祖父母隨時待命伸出援手;完成任務之後,他們也預備好「復員返鄉」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家褚林(Andrew J. Cherlin)以「家庭國民兵」(Family National Guard)來形容這樣的祖父母。 許多華人祖父母也樂意扮演這樣的角色。只是葉吳慶宜注意到另一個現象,即有一些子女非但沒有心懷感謝,反而視祖父母提供的「保姆服務」為理所當然。祖父母也罔顧自己在體力、精神,甚至經濟能力的限制,到頭來身心俱疲,還惹了一肚子氣。 對於面臨「二次育兒期」,她建議祖父母量力而為,尋求平衡。孫輩出生前就應該和子女一起討論可行的方式(祖父母照顧孩子幾天?子女需要調整工作時間嗎?),表明對彼此的期望(是否需要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?需要同住嗎?)。 祖父母不需要倚賴新穎的玩具、昂貴的禮物,來表達對孫兒的愛。珍惜祖孫相處的時間,可以創造許多甜美的回憶。葉吳慶宜清楚記得幾年前帶著孫女散步,踩著一地落葉。當小女孩拾起一片把玩,她教才兩歲的孫女說:「這是枯葉。」孫女馬上撇著嘴,難過地說:「樹葉很痛嗎?不然為什麼是『哭』葉呢?」 那麼,孫兒與祖父母的親近,會影響他們對父母的感情嗎?根據葉吳慶宜的觀察,華人對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「依附關係」(attachment)比較不重視。如果祖父母照顧孩子的時間多過父母,孩子自然更親近祖父母。第二代如果希望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,就必須付出時間與心力的代價。 蘇文隆、李惠蓉夫婦有一次探望遷居亞洲的兒子一家,很高興能再見到孫兒,重溫祖孫團聚的喜悅。一天,他們帶著孫兒上街,沒想到路上孩子吵著要媽媽。祖父母再怎麼哄、怎麼勸,都無法安撫。只好趕緊打電話給媳婦,孩子一聽見媽媽的聲音就平靜下來。蘇文隆深深體會,祖父母與孩子再怎麼親近,還是不能取代父母。 葉吳慶宜提醒祖父母,不需爭奪孫輩與子女之間的親情。畢竟孩子的心夠大,能容納許多關愛他們的人;當他們接受許多的愛,也能有足夠的愛回報父母與祖父母。 期許3:客隨主便,自在從容
來自大陸的張阿姨有三個孫女,幾個月前接受兒子媳婦的請求,來賓州費城照顧才出生的小孫女。退休後能幫上子女,並且參與孫女的成長過程,使她很有成就感。她認為全家能如此和睦相處,是因著同一信仰。她也禱告孫女們從小能認識上帝,信靠上帝。 身為牧師與神學院院長的蘇文隆,一雙兒女目前都在亞洲宣教,一年只能見一次面。他與師母克服時空距離造成思念的方法,便是為彼此禱告。蘇文隆每天早上一出臥房,正面對著懸掛於客廳的一幀全家福照片,他此時就會看著照片,為家庭成員一一祝福。 為家人禱告的傳統,凝聚了蘇氏家族(請閱本刊32期「家族凝聚有妙方:三十年不間斷的蘇家禱告信」)。家人相聚時,以敬拜上帝的方式,代代傳遞著蘇家「至於我和我家,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」的信念。 蘇文隆也為每個孫兒準備一本相簿,記錄孫兒成長軌跡與祖孫相處時光。目前蘇師母著手將相片數位化,製作成光碟,方便儲存、攜帶。他們錄下的聖經故事,深受孫兒喜愛。當然,加上配備視訊功能的網路電話Skype,更成了為親情加溫的利器。孫兒們總愛擠在網路相機Webcam前,向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祖父母,報告生活趣事。 在網路時代,許多祖父母藉助孫兒的科技知識,合作錄下精彩生活片斷,例如組織樂團、教授烹飪、回顧往事等等。將數位化影像放上「你的管道」網站(YouTube),透過寬頻與視訊,期望與子孫分享智慧傳家寶。 羅傑斯(Fred Rogers)曾製作、主持美國公共電視史播出最久、最受歡迎的節目〈羅傑斯先生的芳鄰〉(Mr. Rogers' Neighborhood)。他也在成長歷程中受到祖父母很大的影響。從祖父那裡領受沒有條件的愛和包容,羅傑斯也藉著歌曲和故事,繼續告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觀眾:「我喜歡的就是你。」(It’s You I Like.) 郭淵棐和劉永齡夫婦指出,他們在家庭營中教導的身、心、智、靈均衡發展,也會如此鼓勵孫兒。相信實踐自己的價值觀,建立言行合一的榜樣,能給孫兒留下深遠的影響。 葉吳慶宜回憶,一次帶著孫女揀松果,祖孫倆的笑聲迴盪於澈藍穹蒼下。孫女突然跑過來,緊緊抱住她的腿,嬌嬌地說:「奶奶,我愛妳!」 對祖父母來說,孫兒真是當初含辛茹苦養兒育女的獎賞啊!
|
歡迎上「真愛家庭論壇」發表您的感言。 Copyright © 2001-2008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