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家庭內在結構轉變
照中華文化傳統來說,三代同堂多半是父母與子媳同住,在台灣就有九成如此,大陸想必也相去不遠。按照華人家庭性別角色規範,是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,平常照顧公婆起居飲食冷暖等的人物,多是媳婦,一個未經公婆養育,也沒有血緣的「外人」。
也可說,三代同堂所提供的老人家庭照顧和「孝道」執行,大部分是由非親生子女,來自別人家的「媳婦」來完成。
然而雖然媳婦是個靈魂人物,做各樣家事,服侍家人健康,一旦論及子女是否孝順時,卻又會說「父慈子孝」,很少聽到「父慈媳孝」。媳婦又成了不掛名又隱形的影子。
台灣學者胡幼惠博士在其《三代同堂──迷思與陷阱》一書中分析,華人傳統家庭結構裡,傳宗接代、居住安排,與財產分配,還是以父子為關係主軸。然而,從關係上來看,父子關係在家中卻不見得最親,反而是母子比較親近。父子間主要是以權威式關係為主,互動也屬於互相趨避、保持距離,有時甚至有些緊張或對立。
她探討華人家庭雙人關係有下列幾種,且標示出每一種關係各有其強弱特質,提醒我們不宜忽視:
父──子:關係權威性,趨避性的情感關係
母──子:親密性的情感連結
子──媳:隔離性、壓抑的關係
婆──媳:權威性、衝突性
父母──女:暫時性、微弱的關係
從這關係結構分析來看,最複雜、最困難的關係癥結,不在父子,也不在母子,更不在夫妻間,而在既無生育之情,也無血緣的婆媳關係上。許多權力鬥爭與衝突,也就在這一環節上發生。
三代同堂關係癥結在婆媳
華人傳統裡,母、子、媳三角關係,仍以「母」重「媳」輕。才會有那個問題:如果母親和妻子同在船上,船翻時,你要先去救哪一個?傳統華人男子說會救母親,因為生他養他的母親只有一個,妻子還可以再娶。
兩個女性,一個是兒子的母親,一個是兒子的太太,關係中的焦點全集中在兒子身上,內裡隱藏許多競爭和不信任。夾在中間的兒子,不斷面臨的挑戰是權衡輕重。在傳統中華的孝和輩份主從觀念下,有些兒子還是會以孝順母親為優先。
時代變化,女性地位提高
然而,隨著時代變化,女性開始受高等教育,經濟條件增加,見過的世面廣,生活的世界也變大,社會裡女性地位不斷提昇。
大陸且打出「女人撐起半邊天」的說法,隨著女性意識抬頭,女性在社會地位提高,在家庭裡已不再是依附男人的小女人,很多女性賺的錢還比先生多,顛覆了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角色安排。也因此突顯出婆媳間主從關係不再能隨從過去,單憑一個名份也已經無法維持婆媳關係結構的平衡了。
比較沒有變的是母親對兒子的依賴,兒子仍是母親生活的重心,母親的滿足仍和兒子的孝順行為有關。這種惟一的生活依靠和生活意義,使得許多原本期待熬出頭過好日子的婆婆,發現到頭來,兒子並不完全倒向自己,到了老還要和媳婦爭權力、奪地位。多年媳婦的犧牲並未熬成福氣,心中自然有許多失望和苦澀。
隨著時代改變,華人三代同堂中的互動對應關係亦在改變。
世代交替,關係轉變
另外一方面,年輕一代有了家庭之外的發展機會和資源,兒子開始對父親權威產生抵制。婚姻開始傾向自主,談戀愛結婚自己選對象,夫妻間的連結力因而增強。相對來說,父子間權威關係則開始動搖。
年輕一代的關係主軸往昔是父子軸,現轉成夫妻軸。傳統家庭的控制力量減弱,夫妻核心家庭產生,而且一結婚多半都在外地定居,要三代同堂,多半是老一輩來異地或異鄉依親。這一「依」,就改變了權力結構。
而且代溝問題也不只出現在父子間、母子間,也可能出現在婆媳間、祖孫間。在對父母的照養問題上,媳婦不再扮演無聲無息的角色,反而常成為決定性的人物。媳婦若不肯配合,就很難做得到。
於是,有些先生用逃避的方式,未經和太太商量就把父母接來美國,然後婆媳間開始衝突,且越演越烈,天天家裡槍林彈雨。有些媳婦有些經濟條件,說話聲音大,與婆婆實在不合,就使出殺手鐧,若要幫你辦在美居留身分就請搬去老人公寓,要不就不幫你辦身分,請你回國。
當然,若真把父母給請回國去,夫妻間的關係也損傷了,常會起爭端。尤其是寡母來投靠又被送回去的,兒子心中會特別擺不平,家庭婚姻因此破裂的也有。
對下一代的教養,婆媳間也會為不同理念想法,而產生爭論。托兒帶孫因此成為婆媳間權利義務的另一個戰場。因為隨著工業化社會的轉變,扶養方式也開始轉變,產生許多子媳採用錢來代勞或代替同住的現象。由於婆媳關係的壓力,和父子間缺乏親密性的關係,經濟能力較有餘的子媳,開始情願以經濟供養,來換取較自主的生活空間。
三代同堂一旦失去文化架構和傳統束縛,若觀念還不更新,做法不做些改變,只會弄成家庭革命,關係破裂,不只是撕破臉,還撕掉幾張皮。造成有些老人興沖沖來美投親,卻又被迫遷出兒子家搬入老人公寓,甚至有老人自殺。或老人較強勢的,逼著小倆口鬧成離婚,或孫子輩被抓來選邊站,以致產生許多家庭悲劇。如此種種,多是因為不了解大環境的變化,沒有跟著做文化與思想調適所致。
養兒防老到養女作伴
現代既然父子間財產傳遞的關係減少,老人經濟資源也比過去好,不再需要兒子「養老」,比較需要的是子女作伴。談到作伴,兒子和女兒的差別就在於,女兒比較貼心。
尤其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提高,經濟能力提升,生女兒已不能說是生了一個「賠錢貨」,許多女兒會拿錢回去奉養父母。西方老人家的照養,就大部分不是兒子,而是女兒在做。華人社會也開始漸漸步入西方社會軌跡,女兒成為老伴之外最重要的身心支持。
女人也比男人注重關係,通常女兒和娘家的互動往來,要比兒子和夫家親戚來往密切得多。女兒和親生父母間的親密凝聚力,更表現在年老父母病弱之際。幾乎所有西方老年病患之家照顧研究,都顯示出女兒是為老伴之外的最主要照顧者。對父母一生延續性的情緒及服務性支持,女兒顯然投入較多。
如此種種,皆顯示出華人傳統觀念需要顛覆,待媳婦要如同女兒,視女兒又要與兒子同重。同堂不用名份或經濟條件來壓制,反而用愛來彼此接納。養兒不為防老,只為在愛裡作伴,許多轉不過去的關係癥結,也許,就又能蜿蜒流轉出美麗的弧線了。
作者為知名作家,與夫婿定居洛杉磯,有三代同堂的深刻體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