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64期 (2012年4月)
主題企劃
現象篇
  為何不婚?為何成婚?
資訊篇
  幸不幸福,誰負責?
輔導篇
  揮別婚姻恐懼症
醫學篇
  把握生育時機
見證篇
  幸福咖啡屋
 
真愛分享
幸福尋寶圖
  伴你瞻望婚姻之旅
加上更多
  從一張圓桌出發
人生感懷
  死亡,只是一道門
遠距夫妻
  跨越距離相愛相守
郭老師劉老師信箱
  愛與親密的化學動力
家庭電影院
  冰消雪融萌真愛
一笑抵萬金
  非同小可


       

現象1:顧外不顧內

        卓瑜將滿三十五歲,三十歲那年她順利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,回臺灣任教於知名大學,雖然學業、事業兩得意,但感情世界卻乏善可陳。卓瑜期盼找到一位愛她,而且彼此學歷、經濟條件匹配的伴侶,可惜嘗試交往過的對象,不是她覺得男方不夠優秀,就是男方覺得高攀不起大學教授。隨著年紀漸長,追求者逐年銳減,她雖不想單身,但也不願降低標準「下嫁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找不到理想對象」,是很多青年人未婚的原因。真愛家庭協會會會長葉高芳博士在「不可不知的擇偶藍圖」一文中表示,擇偶時,一般人常考慮學歷、家庭背景、外貌、收入等條件,但婚姻是兩個人「全人」的結合,因此,除了上述 外在條件,人生觀、價值觀、信仰、品格、彼此的相似度等內在條件才是最重要的考量。而擇偶成功的關鍵,不只在於找到一位理想的對象,更需讓自己先成為合適的對象。

現象2:不願改變現況

        二十八歲的菱娟一年前剛升上部門經理。男友已三十五歲,在情人節當天向菱娟求婚,菱娟雖然 感動,卻婉轉拒絕。雖然她很愛男友,但擔心伴隨婚姻而來的人妻、人媳、人母的種種責任,會絆住她在事業上衝刺的腳步 。此外,菱娟很享受下班後和同事一起逛街、聽講座、聊天的社交生活,一旦結婚,豈不是將失去單身的自由?

        正翔已三十八歲,一直不乏女友,但卻遲遲定不下來。「一人賺錢一人花,想做甚麼就做甚麼,不是很好嗎?結了婚就要養家、照顧小孩,我才不自找罪受哩!」每當旁人問起他的婚姻狀況,他常一派瀟灑地如此回答;但孤單、生病、挫折時,他又很渴望擁有一個溫暖的家。

        婚姻是上帝給人的賜福,聖經上說:「那人獨居不好,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。」(創世記二章18節);「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,因為兩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。」(傳道書四章9節)。真愛單身事工負責人吳貴珠老師在她即將問世的新書《幸福,就在這裡》中寫道:「相愛的兩個人進入婚姻生活,會有一種神奇酵素讓雙方產生變化,本來潛伏的特質,會在婚姻中因為對方而顯明出來,讓彼此的生命更加豐富。」現今的世代,不少青年人眷戀單身自由自在的生活,不願承擔婚姻中的責任,但也因此錯失婚姻帶來的祝福。

現象3:為婚而婚

        文美吹熄三十歲慶生蠟燭時,悄悄許下一個心願:一定要在三十一歲之前把自己嫁掉。透過朋友介紹,她結識了現在的先生。三十出頭的的他看起來很老實,擁有碩士學位,工作穩定,兩人交往雖然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,但也算相處愉快。為了避免夜長夢多,文美提議結婚,男方欣然同意。

        婚後不久,文美便發現兩人的價值觀極為不同,信仰的差異,更讓兩人的關係日漸緊繃。文美是基督徒,先生卻是無神論者。當初教會牧者曾勸她,信仰不同的人結為夫妻,生活中往往會產生許多痛苦、衝突,但文美為了解除「嫁不出去」的懼 怕,仍執意結婚,何況先生曾表示他會尊重文美的信仰自由,星期天也願意與文美一同上教會。

        不料婚後先生從不曾和文美去過教會;文美禱告時,他常嗤之以鼻;孩子出生後,更以不可將信仰強加在孩子身上為由,不准文美帶孩子到教會;近來甚至換掉電腦密碼,不讓文美上教會網站。除了信仰上的衝突,兩人的愛好、對人生的規劃也幾乎全然不同,平日相處冷淡如陌生人。

        文美常感歎,當初擔心錯過適婚年齡而匆匆結婚,卻未曾好好考量她和先生是否為「適婚」的伴侶?

現象4:晚婚導致不育

        建平和曉英愛情長跑多年,早已認定對方是攜手一生的伴侶,但兩人都是工作忙碌的律師,婚事一拖再拖。雖然長輩提醒他們若想生孩子就要盡快結婚,以免因晚婚導致不孕,但他們相信現代醫學發達,報章上不是常常刊登女星四十好幾仍順利生子的 消息嗎? 小倆口相信只要保持身體健康,必要時尋求醫師的協助,就算年紀大一點再結婚,應仍可毫無困難地懷孕生子。

        兩人年近四十時,終於「騰」出時間結婚。喜歡小孩的他們婚後積極「做人」,但一直沒有好消息,求助不孕症醫師後,才了解高齡懷孕困難重重,而且風險極高。媒體上報導的名人高齡生產消息,只屬少數特例,而且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外人所知的辛酸。

        嘗試過幾次試管嬰兒均告失敗後,身心俱疲的建平和曉英決定不再執著於生育親生兒女。兩人開始與領養機構接觸,盼望有機會將滿腔的親情,傾倒給失去父母的孩子。如果能夠回到年輕歲月,建平和曉英將不會再為了可等待、追補的工作成就,錯過稍縱即逝的生養兒女機會。

現象5:父母愛之適足以害之

        父母或社會上時有所聞的不幸婚姻,也會導致一些年輕人畏懼婚姻。

        正雄和妹妹安娜都已四十幾歲,兩人擁有高薪的專業工作,待人謙和,外表也頗吸引人,許多親友為他們介紹過對象,但均沒有下文。每當被問及為何不婚,兄妹倆總表示他們很享受獨身生活,只有少數好友知道他們心中揮不去的陰影─打從有記憶起,父母親就經年爭吵,正雄和安娜很擔心成為父母的翻版,因此年紀輕輕時就決意此生絕不走入婚姻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些父母將兒女的婚姻大事,視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親職成就,若兒女逾適婚年齡仍未婚,便不時嘮叨催促,不僅傷害親子關係,更可能造成子女為滿足父母而匆促結婚,賠上一生的幸福。

        建成十二歲便喪父,寡母辛苦將他拉拔大,惟一的心願便是建成早日成家,使她不負亡夫及家族的託付。眼看兒子坐三望四了還沒有對象,建成的母親常常聲淚俱下地嚴厲責備他,正雄受不了母親的責難,決定速戰速決,透過婚友社認識一位外表清秀、學經歷都讓母親滿意,因已三十二歲,也急著結婚的女孩。兩人交往三個月便閃電結婚,很快有了孩子,但婚後兩人才發現彼此的生活習慣、興趣、價值觀等均南轅北轍,而且誰也不願讓步。正雄責怪母親:「都是妳害的!」正雄的母親心痛之餘,常勸告其他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逼婚。

榜樣1:放手且交託

        本會董事李秀全和林靜芝夫婦在〈心願了,向前行〉一文中提到,當年他們的大兒子表明可能不婚時,夫妻倆深知一定要「放手並交託主手」( Let go and let God.)。

        李秀全牧師和林靜芝師母感情甜蜜,愛情歷久彌新,不料有一天老大竟說他擔心自己無法經營像父母這樣美滿的婚姻,因此不打算結婚。靜芝師母婉言開導,只是不確定兒子是否聽進去了。儘管心中焦急,兩人學習放手,懇切地為孩子禱告,將一切交託在上帝手中。等待多年,兒子四十一歲時,和交往多年、小他十一歲的女友結婚,並選在父母的結婚紀念日舉行婚禮。小倆口婚後生活甜蜜開心,李牧師夫婦表示,最主要原因,是因為他們的婚姻有上帝為首,並且願意尊重對方、改變自己。

榜樣2:掌握婚姻真諦

        維新和麗芬交往一年多,已論及婚嫁,但在參加教會舉辦的婚前輔導課程中,發現彼此對婚姻生活的期待完全不同,經過理性溝通,並與牧師懇談,兩人毅然結束交往。一段時日之後,各自尋得契合的伴侶,組織美滿家庭。回首往事,兩人都很慶幸當時不畏外在的壓力,及時煞車。

        決定走入婚姻時,一定要弄清楚婚姻的真諦,以及自己為甚麼要結婚。葉高芳博士常強調:「婚前多一分準備,婚後少十分疲憊。」尋求婚前教育、婚前協談及婚前輔導等,遠遠比華麗婚禮、豐厚存款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總之,結婚是人生重大的抉擇,「適婚」時機急不得,需要審慎地預備,但當時機來臨時,也需要勇敢把握,才不會與幸福擦肩而過。


   
歡迎上「真愛家庭論壇」發表您的感言。
Copyright © 2001-2012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