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90期 (2016年08)
主題企劃
話題篇
  提昇 AQ,更待何時?!
實例篇
  破繭而出,反敗為勝
資訊篇
  轉個彎,一樣有路走
 
真愛分享
家庭良辰
  陪孩子一同築夢
夫妻一世情
  彈珠汽水的滋味
家庭EQ坊
  管理好你的情緒抽屜
婆媳雙人舞
  白衣天使在我家
瞻望金色年華
  一鍋湯的距離
真愛交流道
  為家而戰十五年
一笑抵萬金
  一語中的

        兩名旗鼓相當的小棋士正屏氣凝神,注視著面前的棋盤,場外全神貫注螢幕轉播的,是棋手緊張的父母,和許多等待新棋王誕生的美國家長們。自從國際象棋棋手 Bobby Fischer 在 1972 年擊敗蘇聯棋手奪得世界冠軍之後,美國小棋士的家長們,無不期待自己聰明的孩子,有一天能成為Bobby Fischer第二。

        家長們不僅自己努力學棋,盡力找時間與孩子對弈,更像所有才藝班孩子的父母,費盡心血,為孩子找尋最好的老師。全國著名的Bruce老師也因為看到了 Josh的資質而願意收他為徒。

        賽局將近尾聲,忽然,令人不敢置信的事發生了!小棋士Josh竟然伸出手來,向對手說:「來, 我們共享冠軍吧!」

        對手滿臉狐疑,看看Josh,又看看棋盤,完全看不出來自己會輸,更不相信有人會共享榮耀,於是以一副不屑的神情,邁出他的下一步棋。

        又一來一往十多個回合,只見對手憤然甩下棋子,拂袖而去。他,輸給了自己。

建言 1 :莫讓追求外在的成功阻隔了珍貴的親情
        這是取材自真人真事、1993年出品的電影《天生小棋王》(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)精彩的一幕。如果您是Josh的父母,你會是怎麼樣的心情呢?Bruce老師教小Josh:「比賽時,你要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已經擊敗對方,帶著睥睨一切的心態參賽,才有可能致勝。」小Josh的眼神充滿疑惑,他怯怯地說:「我做不到。」下棋,是多麼有趣的事,是可以分享友誼的,為什麼要有那樣的心態呢?Josh實在是不明白。

        有一次,下意識地違抗父親的期待而故意於棋賽中落敗的Josh,在回家的路上,被父親不斷地數落,雨水和淚水沿著Josh的臉龐潸然落下,他看著高高站著的親愛的父親 :「為甚麼站得離我那麼遠?」Josh 期待父親緊握的手、溫暖的懷抱,他只是輸了一盤棋啊!

        「不要輸在起跑點上」的觀念,使得華人家長從孩子出生就繃緊了神經,從奶粉、玩具、幼兒園、才藝班、語文班⋯⋯,都要為孩子找最好的,等孩子上了學,更是進入隨時備戰狀態,只要孩子成績優異,父母就喜上眉梢,逢人誇耀;若是成績不好,父母就覺得矮人一截,臉面無光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女孩很惆悵地告訴我,小學時她的成績很好,媽媽很喜歡參加學校的親師懇談會,後來她的成績一直往下掉,媽媽就再也不去學校了。孩子的心是敏感的,孩子的人格塑造主要來自父母的眼光,父母的信念和價值觀影響對待孩子的方式,照兒女的本相無條件地接納他們,能夠提供孩子寬廣的成長空間。

建言 2 :重新定義成功與失敗
        據美國波士頓大學心理系教授格雷(Peter Gray)日前受邀演講時表示,學校諮商服務需求在這幾年增加一倍;現在教授因為學生的情感過於脆弱,不敢給學生低分。格雷教授說,學生會因為成績拿到 B 或 C ,認為是人生的挫敗。 研究顯示,美國大學生時常焦慮和罹患憂鬱症的人數,在過去十年內顯著增加,有自殺想法的也增多,其中亞裔學生所佔的比例相當大。

        是逆境傷害我們?還是我們錯誤定義逆境?成功與失敗有一定的標準嗎?許多人追求成功,認為成功就是賺大錢、住豪宅、開好車、念名校。朋友相聚,津津樂道的也是這些話題。

        2008年的世界首富沃倫‧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,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樸,教養子女 與 一 般 美 國 家 庭 無異 。 孩 子 從 小 得 靠 掃地、擦窗戶,給花草施肥、澆水賺得零用錢,更訓練他們十八歲就獨立。兒子彼得從事音樂創作、結婚、買房子,經費全部要自己設法張羅。沃倫‧巴菲特希望孩子能經營和經歷他們自己的人生。

        在彼得靠自己努力,出了專輯並獲得艾美獎殊榮之後,沃倫‧巴菲特為兒子的新書《作你自己》(Life Is What You Make It)寫序:「彼得的人生全憑自己打造。他衡量成功的標準,不是個人的財富或榮耀,而是對廣闊世界所做的貢獻。」這,正是巴菲特對成功的定義。

        《婚姻的建造者》(The Marriage Builder)一書的作者、強調「關係至上」的臨床心理學家柯雷立博士(Dr. Carry Crabb),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與上帝、與親人的關係,沒有任何一項成功比這個還重要。他說有一幕影像深深映在他的心底─大約在他十六、七歲時,有一次全家開車前往教會,他從後視鏡看到父親攬著母親,母親則舒服地窩在父親的臂彎裡。他感覺結婚已廿五年的父母還像十幾歲的少年人那般喜歡彼此,讓他深受感動。

        柯雷立的父母經歷過生活艱苦、經濟困頓的年代,壓力自是無法避免。他還記得,在他青少年時期,有一次看到父親很失意地開車離家,他擔心地問母親發生什麼事,母親告訴他:「哦,沒事,等一下就回來。」讓他的心立刻平靜下來。他從父母身上知道美好的關係是一切事物的中心,任何失意與壓力都不會大過對上帝和彼此的委身。

        「關係的建立是一種委身」,因為委身,你也絕不會成為愛你的人的負擔。父母對上帝、對彼此關係的委身影響柯雷立的一生,日後即使有艱苦的日子,彼此委身的關係仍然為他帶來無可比擬的喜悅。

建言 3 :教導孩子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
        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對母親說:「真希望明天某某同學生病發燒不要到學校,這樣我就是第一名!」這是真人真事。幸好母親及時警覺,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,否則女孩長大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的人?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可以開始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人與事:看似不好的結果有沒有好的一面?避免橫向跟別人比較,而是發展內省的智慧,只要能自我突破,就值得大大嘉獎。

        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時,不止對問題本身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,還會對自己的處境有不一樣的想法。專家認為,培養孩子閱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是相當有效的方法。引導孩子不只是看故事,而且注意作者是怎麼處理問題的。此外,我們習慣用左腦思維來解決問題,寫詩、畫畫卻可以開發右腦,啟發創造性思維。

        欣賞孩子的創意,鼓勵孩子質疑、分辨、探索,培養思考的寬度與廣度,父母更是要以身作則,避免武斷、貼標籤、單一評價,並時常以創意思考解決生活中的難題,孩子就能從中得到啟發。

        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,可以培養他們的同理心,減少對自身處境的不滿和焦慮。近年來新聞中常出現「恐怖情人」的報導,年輕情侶解決問題的方式令人怵目驚心。我在做婚前教育時,也常常告訴年輕人失戀不等於世界末日,及早看到彼此不合適總比婚後受苦好,無論如何都要為曾一同走過的人生路程感恩。

建言 4 :培養仁慈與慷慨,操練分享與服務
        無可否認的,多為別人著想會讓我們心胸寬廣,多一分快樂。沃倫‧巴菲特對自己的成就毫不居功,他說:「我認為在個人財富的累積上,社會才是最大的功臣。如果我身在秘魯或孟加拉這類的國家,所有的才智都將是毫無用武之地。」2006年他把市值高達433.5億美元的財產捐給聞名的「比爾與梅琳達‧蓋茲慈善基金會」(Bill &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)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慈善捐款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,也很實在地說:「當年若不是遇到很好的夥伴、很好的機緣,我絕不可能靠我自己獲得目前的成功。」當我們把空間擴大、時間拉長,誰才是真正調動宇宙資源的人?絕不會是我們自己!怎能不謙卑下來,感謝上帝的恩寵?

        當整個世界敗壞的時候,我們絕不可能獨享安逸,關懷周遭的人是我們的權利與責任。幫助別人的方式很多,除了經濟之外,我們可以在物質、觀念、靈性上提供生活各個層面的關懷給需要的人,正如耶穌對祂的門徒所說的: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。」(路加福音22:27)

        從家庭生活開始,讓孩子操練分享與服務,承擔各年齡階段力所能及的家務,以免剝奪孩子學習奉獻的機會;鼓勵孩子以實際行動關心同胞手足也關心親友同學;引導孩子思考未來能對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。

建言 5 :讓孩子珍惜逆境的價值
        最近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即將步入結婚禮堂、父母措手不及下,結束了年輕的生命。一向被認為陽光的他,留給父母的,除了傷痛,還有好多的「為甚麼?!」

        讓孩子了解逆境是生命的一部分,因為人是軟弱的,我們可能做了錯誤的判斷或選擇,必須承擔眼前的後果,這時正是反省思考的時候,感謝上帝讓我們有修正自己的機會,得以重新出發。

        逆境其實常常包括在上帝對我們生命原本的計畫之中,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在逆境中寫出生命的輝煌,例如貝多芬、愛迪生、海倫凱勒⋯⋯。要讓孩子了解,究竟是甚麼,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偉人能面對事實、突破困境。

        最可貴的是,逆境讓我們免除驕傲和自以為是,幫助我們除去許多內在的纏累,重新整合我們的心力、體力與靈力,專注於人生的標竿,並且學習謙卑與順服。驟然喪失摯愛子女和豐厚財產的聖經人物約伯,在遭遇困境時,不斷地尋求上帝、認罪自省,經過大試煉後,他說:「我從前風聞有祢,現在我親眼見祢。」這樣,逆境帶來多大的祝福!

        生活提供許多成長的素材,從煮飯、打掃、修理小東西等大大小小的事開始,讓孩子有參與的機會,碰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。大部分華人父母過度保護孩子,天真地以為只要好好讀書,將來自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        進入未知的領域,遇到挫折是很常見的,大人尚不能免,何況是孩子?當孩子遇到挫折,引導他們去了解原因,比責備他們的失誤來得有價值。責備容易使孩子怨天尤人、害怕失敗、害怕嘗試。鼓勵孩子在逆境中學習,反而激發他們生命的勇氣。

建言 6 :堅立孩子生命的基石
        美國「基督徒殘障基金會」創始者玖妮‧艾利生(Joni Eareckson Tada)回憶童年,說她小時候常常與父親相偎相依在後院看月亮,在夏夜的星空裡替天上的星座取名字,讓她對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充滿熱情與驚奇。母親則是把每一項家庭的功能都變成是神聖的,常常在全家工作日教導她們屬靈的功課。甚至在祖母的家庭清潔日,帶著她去祖母家幫忙洗洗刷刷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工作量和難度也逐漸增加,她不但不感到厭煩,反而覺得「長大與承擔」是多麼美妙的事。

        在沙灘上露營時,圍繞在營火旁的晚間故事,不止是當年她父親冒險的故事,還會包括聖經人物挪亞、摩西及大衛的真實事蹟,父母讓她感受到這些人物是多麼真實,而且都熱愛生命。玖妮特別喜歡每天晚上父母送她上床時,都提醒她上帝是愛,使她覺得自己非常的安全。

        十七歲時出了一個意外,導致玖妮頸部以下癱瘓,但是父母為她奠立的生命基石,讓她能夠逐漸接受從此必須坐在輪椅上的事實,她寫作、畫畫,活在每一個驚喜與熱情的瞬間。

        讓孩子知道我們並不能擁有任何事物,包括生命,但是我們能真實地經歷人生寶貴的每一刻,而且與上帝同在。至終能真心相信我們的一生,無論順逆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。

        要讓孩子感受到,他們的生命極其珍貴、饒富意義。我們若真愛孩子,就不要只是一味要求他們有傑出的學業及才藝表現,而是陪伴他們積累許多美好的生命特質。讓他們把爭競的眼光回轉向內,追求內在豐盛的生命,這是堅立孩子的生命基石。告訴他:沒有任何人事物,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,這愛有根有基,能助我們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個困境。

作者吳貴珠老師與夫婿洪本全負責本會婚前事工,並為本會出版了《幸福,就在這裡─完全婚戀手冊》有聲套書(書+MP3)。其文筆優美、深刻實用,一如本文。為本會事工奉獻50美元以上者,可索贈一套。


   
歡迎上「真愛家庭論壇」發表您的感言。
Copyright © 2001-2016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