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07期 (2019年06月)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妳是哪裡人? 「妳是哪裡人?」 「我,……不知道!」Nancy每次被問這問題,都答不上來。 因為「妳是哪裡人?」到底要怎麼算呢?Nancy有記憶時已離開了出生地,幾經遷徙,到上學時,生活在一個既不是父母家鄉、也不是自己家鄉的地方。等又回到出生地幾年後,她的語言、文化、個性,已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混合體。 不過一個人的文化淵源確實對人生有長遠影響。2018年電影《瘋狂亞洲富豪》就掀起了海外亞裔對身分認同的熱議。「我是誰」、「我從哪裡來」的掙扎和痛苦,是很多人未曾細想、卻實實在在經歷的。 最近Nancy為做家譜樹,要訪問了解家人和祖輩每個人的姓名和三個最大的特點,結果看似枯燥的工作,成了一場故事饗宴,特別是當聽到未曾謀面的外祖父是怎樣一位不富裕、但慷慨的便利店主,祖母是位善解人意的教育家這些往事,女兒感動的樣子,彷彿她在天地間有根有基了。 成長就像煲一鍋湯 女兒從小慢性子,這可把我這自詡為從容淡定的媽給急壞了。小學第一年暑假作業,愣是拖到假期最後一天還有很多沒做完,後來硬是熬到半夜算是交了差。我以為這個痛苦教訓夠大,二年級一定會改觀,結果第二個暑假又是拖到最後一天。如此「堅持」許多年,以致於我自問:「孩子是我生的,性格卻這麼不一樣,也許我真該向她學學,更從容一點?」在給自由和不放心之間掙扎許久,「快一點!」成了我對女兒講話的口頭禪,因為太常說了,倒把我變成了急脾氣。 但孩子的成長很奇妙,往往出其不意。這位從不著急的小女孩有一天開始做計畫了,越來越多時候能在期限之前從容完成,還被同學推選成好多項目的組長。過去女兒自認為是個磨蹭、不成事的人,現在可喜歡擔當了呢!看來喊了好多年「快一點」,日積月累下來還是有效果的。 品格的改變真像煲一鍋好湯,湯頭、火候、時間都很重要,對自己的認識就像煲湯過程中不斷嘗味道,一次次會不一樣,雖漸入佳境,但還是同一鍋湯。過程中廚師的用心調理和耐心守候當然必不可少。 說到煲湯,不得不說說女兒興趣的變化。我看她小時候愛扭來扭去地跳舞,就送她去上舞蹈班。上了不到一年她就怯生生地來找我:「不上了行嗎?下腰時被老師踩得好疼啊!」依我本性,不會輕易放棄的。但想到女兒還小,還在摸索自己的趣向,加上心疼孩子的骨頭,就允許她中輟了。 接著學美術,因為凡是美的事物女兒都喜歡,所以選這個才藝應該不錯。七年學下來,她越發喜歡了。這個訓練使她可以美化平常生活中許多普通的東西。從食物擺盤、禮物包裝、手工賀卡、到床頭的擺設……。女兒精益求精到一個地步,讓我擔心她會被完美主義累倒,但也真心欽佩她如此善於欣賞生活。 這和煲湯有何關係?因為女兒後來又愛上了烹飪!這次是愛得無可救藥了。會做美食的人就知道那會花多少時間!所以那天上完美術課後,女兒說:「媽,我想停掉美術課了。」我只驚訝了一小會兒,就答應了,但還是想問問為甚麼。女兒說:「我還是很喜歡藝術啊,可我那兩把刷子比許多人差遠了,作品基本只有我自己欣賞,也不能當飯吃。可是烹飪不同,我做出好吃的東西,馬上就可以招待人,每次看到大家吃得那麼高興,是我最開心的時候!」 從小到大摸索自己的興趣所在,現在快成年了,發現興趣用在祝福別人上,自己才最幸福。這個領悟,很值啊! 我終於理解女兒為何能夠那麼如飢似渴地自學廚藝(是最時新的學法喔―跟隨眾多美食和健康生活博主)。為製作美食而熬夜,小小年紀腰都站疼了,也不省掉任何一個講究的步驟。因為美食的品質是招牌,烹飪就是藝術創作,女兒接受多年的美術訓練,現在全在廚房裡厚積薄發了。可烹飪也是體力活,有時我都心疼她,可不可以不要那麼累?可她要的,就是親朋們吃到嘴裡時滿足的笑容。 默想:我是誰? 我很羨慕女兒列出這樣的目標,如果是我,目標大概會冠冕堂皇、一本正經吧?年少時我從未去想過「我是誰」,今天看到女兒這樣認真地生活、認真地長大,感恩她的內在生命比我當年廣闊深邃得多! 認識自己,包括認識自己的軟弱 有一陣女兒學做紙雕,第一件作品成功了,直接拿去送同學。其他同學看見了都要,女兒一被捧場,高興還來不及,就接了三個活兒回來。那時正好功課重,一個紙雕要花六到八個小時,彎腰低頭一點點刻呀、粘呀,簡直是微雕!前兩個作品送給同學後當然喜歡,但她做第三個時已經累得快要趴下,哭都來不及。但她絕不食言,硬咬著牙做完,之後幾年都沒再碰紙雕。 其實這也是我的軟肋,只是治得差不多了。為了幫女兒,我重新買書學習,也藉著日常生活種種處境跟她聊,幫她看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難處或懼怕,也慢慢教她具體的語言來面對各種人情世故。從自己的軟弱區走出來是很難的。當我看到女兒把「不用維持完美的自我形象,學會在需要時說『不』」這項放進了「人生想達成的目標清單」裡,我暗自為她點讚,雖知這絕不會是一夕之功。 看重甚麼呢?天賦用出去! 女兒一直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著「我是誰」,我也在觀察,幫助她認識自己。我發現了女兒從小就能關愛別人的特點,就為她指認出來:「妳才兩歲時,咱們一家人圍坐床上聊天,哥哥(四歲)睡著了,妳會仔仔細細地把哥哥的被子掖好,我還記得妳當時認真的眼神和老練的動作呢!上小學時,出門前妳都會幫哥哥收拾書包。到現在,妳在朋友圈中也總是那個被別人靠在肩上的角色吧!」「也是,我的好朋友都喜歡跟我講心裡話。」「因為妳不會洩密啊,也不會在朋友難過的時候說『這算甚麼!』、或者『都怪妳自己!』這種話。」 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嘛!」 我追問:「妳帶給別人好處時很開心,更多是因為別人會更喜歡妳呢?還是因為別人真的因此受益了?」 Nancy沈默了一下,大概是在思考,以前她恐怕沒想過這問題。然後她說:「應該兩者都有吧,不過仔細想想,後者多一些。……其實原來前者居多,那時我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。」 「是甚麼改變了妳呢?」 「討人喜歡,總有做不到的時候,還會受傷害。現在我真的明白,我是上帝的孩子,不管做得夠不夠好,上帝永遠接納最真實的我。我是祂親手造的,祂當然看我寶貝極了!就像親手用心烘出一爐軟歐麵包,看著就喜歡,輕輕捏一下,質地鬆軟―滿意!聞一下,香氣撲鼻―太喜歡了!這麼好的麵包,當然想給更多人享用!我自己不需要吃那麼多啊!」 我這經常吃到女兒做的軟歐包的媽咪趁機問:「妳這天賦要怎麼用,才不負天父的心意呢?還記得妳前些年愛畫畫的時候,整天說要作個上帝喜悅的設計師!」 「嗯……設計師的範圍可以很廣啊!我將來要做的事應該還是會和設計有關係,但一定要與人有關係!」 這 讓 我 想 起 , 她 的《我是誰》剪貼簿第一頁的照片,竟然不是獨照,而是與好友的合影。 《我從哪裡來……》 (Nancy13 歲詩作,媽咪譯) 我從納尼亞王國來 我從拔絲蘋果裡來 我從夏天來 我從姥爺的舊腳踏車上來 我從姥姥的老花眼鏡來 我從教會來 我來自水、氧氣、鈣 我從藝術裡來 我從地上塵土中來 (注:「納尼亞」是英國作家魯益師《納尼亞傳奇》中的神奇國度,「阿斯蘭」乃故事中的救世主獅王,羊怪是故事中的人物,燈柱為場景之一。) 《我是誰》剪貼簿最後一頁 (Nancy15 歲散文,媽咪譯) 一步一步,一個人走得很遠。 生命如同一次美好的旅行, 製作這本剪貼簿,我驚訝地發現, 我曾是小女孩, 我更認識自己了, 我是誰?答案繼續形成中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歡迎上「真愛家庭論壇」發表您的感言。 Copyright © 2001-2019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