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36期 (2024年04)
主題企劃
話題篇
  生命終末的抉擇
資訊篇
  伴摯愛行過最後一程
身後篇
  佳美之地的呼喚
勘謬篇
  盡情灑淚吧!
失親篇
  公公的生命休止符
喪偶篇
  「似曾相識」一甲子
奮戰篇
  在疼痛中遇見祢
志工篇
  在盡頭陪伴你
 
真愛分享
生命思索
  每一次生病都提醒我一次死亡!
信仰傳承
  訪古數恩慶金婚2-2
真愛EQ坊
  雋言慧語品情商
長輩照護
  當中年兒女照顧高齡父母
夫妻一世情
  我這一跤,讓老公更可愛了!
真愛交流道
  期盼新事、奇事、美事
一笑抵萬金
  反將一軍

        研究臺灣殯葬的尉遲淦教授指出,華人流行的殮殯禁忌,其中一項就是喪親家屬不能太傷心,「眼淚不可掉到遺體身上。」在香港,也常有人提醒痛失親人的遺屬:「不能哭!不然他走得不安心!」你同意嗎?

        你會如何安慰喪親的人呢?是勸他們「節哀順變」嗎?

        然而,長期從事善別輔導及生死教育的香港社工田芳,卻在《在終將告別前,學習哀傷》一書中,拆解華人文化對親人離世的哀傷之迷思,直言哀傷的正面價值,主張:「無需節哀!」

        為甚麼?因為哀傷就像錢幣的一面,另一面則是愛;越深愛著亡者,哀傷便越深。

        可是,在只注重效率的當今世代,似乎遺屬的哀傷也被期待盡快放下,要趕緊返回「正常」的步伐,哀傷期彷彿形同奢侈品。另一方面,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,也常把哀傷標籤為負面和消極。

        對至親深厚的愛,是既真實又長久的,怎會因死亡忌諱的壓抑而逃遁無踪?即便時間流逝,對亡者的懷念也不會隨之消失的,因此,反而需要學習接納哀傷,帶著那份思念之情,繼續往前走人生路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婦人的丈夫在意外中喪生,她由起初的痛不欲生到後來慢慢適應寡居的生活,最終還成為義工,以過來人身分積極幫助相似經驗的新寡。

        不過,她表示其實喪夫之慟並未離她而去,對先夫的愛也沒有改變,只是她的適應力增強了:包括逐步習慣單身生活;調整失去至親的情緒困擾;重新校正對生命的看法等。雖然喪偶的失落依然存在,但是生命的領域擴大了,令她有更大的能力,去承載哀傷,與悲痛共存。

        此外,緬懷亡者的傷感,仍是會隨人生不同的階段再次浮現的。正如一個女孩在小學時期便失去父親,可能慢慢適應了缺父的生活,但每到她的人生各階段如小、中、大學的畢業典禮、婚禮或生產等,便很自然期盼父親能在場分享喜悅,那種隱然的遺憾及哀傷,又會再度跳出來,雖然情緒的波動不會像喪親之初那樣大。

        何止喪親家屬要明白承載著愛的哀傷並不是負面的,親友更要知道,無需挖空心思,想出一些話去減輕遺屬的哀痛,因為哀慟源自愛,傷心流淚是正常和合理的。相反的,用心地聆聽、陪伴、支援,比千言萬語更有果效。

        其實人生所失,何止是家人?其他還有數不盡的感情、成就、友誼等的失去,痛失的哀傷將來仍會再突然冒起。有誰可隨時撫慰內在的心靈,恆久在旁支撐我們跨過去呢?

        不少心理學家指出,信仰和宗教生活是抗逆力(resiliency)的重要來源。

        一位女兒跳樓自殺身亡的母親寫給逝去的愛女:「感恩上主的慈悲!使妳遺愛人間,把妳的眼角膜捐贈他人⋯⋯」

        一位喪母的男士在靈修導師的輔助下靜觀和默想,腦海裡出現了聖經裡有關「耶穌哭了」的經文,深感主耶穌明白他的痛苦,慰藉了他的鬱結,洗滌了他的心靈。

        人生失落有時,有人陷入無休止的黑暗深淵,有人想憑自己意志力挽狂瀾,卻忘了喪親的哀傷是源自愛,而這愛是從上帝而來。能愛與被愛,對離世的親友懷著雋永的愛念,皆是上帝賜予人間的生命禮物。祂必不離不棄,長伴哀傷的靈,只要我們重回愛的根源,正確聚焦,不再執著。遭逢遽變下乾涸與空虛的心靈,至終會感悟到上帝才是一生依仗的力量,是永不止息的活水泉源。

        我們無需忘記所愛,因為至親是上帝賜予的,盡情地灑下緬懷之淚吧!


   
Copyright © 2001-2024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