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36期 (2024年04月)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老友臨終 前不久好友捎來她先生身體狀況的信息:「他的身體毫無預警急速衰退,我們已開始討論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』,不急救、不插管,及臨終前是在家裡還是去療養院⋯⋯」 我反覆讀了好幾遍,著實嚇了一跳。因為與這位弟兄也是多年朋友,之前還在LINE裡,分享房子重新裝修的事,一來一往話家常。豈料人生無常,令人不勝唏噓。 疫情期間無法探望,這看似理性的臨終安排與處理,其中經歷了多少掙扎、不捨與傷痛,豈是外人能體會的?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曾做過安寧護理的志工,那段陪伴臨終病人的短暫時光,啟迪了我對「生死」更寬闊的視野及省思。 跨進陌生領域 很多人好奇我怎麼會走進安寧護理的世界?坦白說,起初並非我有甚麼悲天憫人的胸懷大志,要去服務臨終病人,而是當時的心境、機會及渴望所驅使,有點像愛情劇「跟著心走就對了」的情節。 話說在那之前有兩、三年之久,因懷孕生產沒能及時回臺灣探望父親最後一面,使我極度遺憾並悔恨不已。彷彿進入幽谷,繞行曲徑,不知如何從生命崩潰的狀態中恢復過來。 那段期間我對上帝是憤怒的,問了很多「為甚麼」、「如果時光倒流⋯⋯」、「早知道⋯⋯」。好在身邊有一群姊妹不放棄我,從不批評論斷,或給不請自來的建議,只是安靜地在旁聆聽、支持、陪伴,及鼓勵。 當我把焦點從人轉向上帝時,就領悟到生老病死乃像春夏秋冬,是人生常態。再親密美好的關係,終有落幕之時,惟有天父上帝的愛長存,才開始一段漫長的醫治。 這期間,閱讀屬靈書籍是我的最愛,滋潤餵養我乾渴的心靈。我特別喜歡盧雲神父在《心靈麵包》(Bread for the Journey)裡的分享:「我們對生命中發生的事沒有主掌之力,但如何記憶、如何因應發生的事,卻有主掌力。活得是否有尊嚴,正取決於我們所做的這些屬靈抉擇。」 也是此時,無意間看見一則徵求安寧志工的廣告,寫道:「死亡是自然的過程,你願意陪伴臨終病人,活出生命的尊嚴嗎?」激起我內心的渴望。 「從哪裡跌倒,就從那裡爬起來。」我曾錯過陪伴臨終老父的機會,因此渴望藉著靠近死亡,探索生命的意義。於是毫不猶豫地報名,走入這個全然陌生的領域。 初次嘗試 老實說,自己當時對安寧護理的理念很模糊。經培訓才更了解,原來,難捨一生至愛乃是人之常情,但我們也必須知道,「無常有時會比明天先到。」醫療有其極限;讓病人安詳地走,有時是我們能幫助病人及其家屬,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。要為每一個生命爭取「善終」的權利。 本以為培訓後,很快能探訪病人,卻事與願違。我經常接獲社工來電,但隔幾天又打來取消,或告知病患已離世。 後來才知,華人對安寧護理有很多迷思,包括對親人在家逝去的忌諱,總覺得會帶給整個家庭不祥與惡運;安寧護理不治療不餵食,只舒緩病人的痛楚,猶如間接催促病人死亡;一旦使用嗎啡,病者即將死亡;安寧病人不能打911求救⋯⋯等等。 第一次正式上門探訪,已是大半年之後,終於有機會貼近病者並施展所學的輔導技巧了。培訓時,社工特別提到,很多臨終病人對死亡恐懼,是因不知死後去哪裡,以及有未了的心願,所以要盡力幫助他們完成。於是我帶著這份神聖使命前往。 那天會面與我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:病患半躺臥在床上,黯淡蠟黃的臉,微微牽動嘴角看著我。被單下依稀可見鼓脹的肚子,精神不錯,無法想像才40歲出頭,竟被醫師宣判來日無多。儘管我用各種方式旁敲側擊,他卻始終擺明一副不願多談的模樣。 之後我領悟到,我並沒有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。所謂「陪伴」,就是在旁守候,與他作伴。病人說,我就聆聽;病人不說,我就靜默。陪伴的意義,應是讓對方舒服,而非造成困擾。這成為我日後服務的準則。 一週後的第二次見面,他坐在輪椅上,挺著鼓脹的肚子,臉頰凹陷,眼神呆滯,看起來異常疲憊。我望著他百感交集,一句安慰的話也說不出口,只是靜靜陪著。此時,他反倒開始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故事,但也萬萬想不到,我竟是他最後的聆聽者。 再隔一週,打電話過去,是他姊姊接的。只聽她說:「我弟弟三天前走了。他要我謝謝妳的陪伴。我從沒見過他跟別人講那麼多話,他連我也不說耶。真的很感謝啦!」 我有些愕然,他就這麼走了。黯然放下電話,久久無法回神。 珍惜陪伴良辰 這事再次衝擊我,好幾天沉浸在驚愕憂傷中。生命如此脆弱,無人能知死期。我花了些許時間獨自為他哀傷,在這過程中也再次體會到聖經所說:「生有時,死有時;懷抱有時,不懷抱有時。」 這看似簡單「道別」的儀式,幫助我與上帝更靠近,體認死亡並不可怕。基督徒的死,只是「睡了」;我們的靈魂去到一個更美的家鄉,與天父同在。 後來這成為每一次面對病患離去時,我對他們的哀悼方式,更是讓自己再次轉向上帝,重新出發,回到人群的一種生命奉獻。 我很珍惜每一次與這些臨終病人的相遇、相處與陪伴,這都是上帝賜給我的禮物。在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時,我再次體悟到—「學會感恩,活在當下」,是面對死亡最好的生活態度。 這也是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一書中,作者的恩師、已入漸凍症末期的墨瑞(Dr. Morrie Schwartz),在人生最後階段教導他的生命課題:「學會死亡,才能學會活著。」 與臨終病人接觸,讓我最感傷的,就是很多病患帶著破碎的關係遺憾離世。學會活著,更是要把握機會,隨時與家人或身邊的人道愛、道謝、道歉、道別。讓原本可能會有的遺憾完全消失。因為上帝的愛進來,所以光進來,四周就不會再有黑暗。 擔任安寧關懷的志工,讓我體悟到很多生命意義的功課。雖然已經暫時結束志工的服務,但在生命的路上仍不斷學習。也期望自己面對死亡的那一天,身邊有所愛之人的陪伴,讓我更加篤定無懼地迎向那道永恆的光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Copyright © 2001-2024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