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44期 (2025年08月)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不會自己寫作業的博士生 同事約我去她辦公室討論研究課題,她卻不在,我在走廊轉了一圈,只見她坐在教室的課桌前吃午餐,旁邊有位四十來歲的女生對著電腦,兩人各忙各的。她看到我,就放下飯盒出來,抱歉地說:「我在陪學生寫作業。」 「幾年級的?」 「博士班。」 疫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型態,尤其是研究所,不單在網上授課,連帶課堂討論、教授對學生個別指導,以至論文答辯,都在網上進行,即便疫情結束後仍舊持續這種操作。學生可以分散在五大洲,師生們直到畢業從未謀面,大家似乎已習以為常。直到有一位學生出現狀況...... 「這位同學大學畢業後,從事臨床工作將近20年。不論在校或在外的表現都很優秀,不久前被我們的博士班錄取。」聽同事描述,應該是個頗具潛力的學生。 「不知為甚麼,她不會寫作業。無論我在網上怎樣解釋,她就是不懂。所以我只好把她叫來這裡,看著她做功課。」 「她有很多困難嗎?」 「到現在為止,她連一個問題都沒問,一直都是自己在做。」 看來,只要坐在老師身邊,她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! 離校20年後再當學生,重新適應陌生的學習環境,是極大的挑戰。長年臨床工作的經驗,使這位博士生習慣於近距離的互動,且熟悉非語言的溝通。當老師坐在她身邊時,就拉近了彼此的關係,同時也強調老師對她的支持。而老師吃午餐的舉動,更表達了輕鬆自然的態度。這些訊息成功化解了學生原有的焦慮情緒,得以充分發揮學習潛能。 誰需要陪伴? 一位長者去做例行健康檢查,所有的結果都正常,可是她埋怨最近總是沒胃口,整天想睡覺。醫師說,她缺少社交接觸。長者不解:「我加入社交群體,天天上網,星期日上教會的網站聽講道,也參加網上的查經。怎麼說我缺少社交?」醫師回答:「妳需要和人接觸。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沒有社交互動,就衰退得快。」她聽了醫師的勸告來教會聚會,非但沒有體力不支,反而說話聲音宏亮了,食量也增加了。 現代醫學研究提供許多實例,能證明人與人的接觸有益身心健康。瑞典的醫院近年來倡導新生兒與父母「零隔離」:從嬰兒呱呱墜地,不論狀況如何,父母都可以接觸到在育嬰室或保溫箱中的孩子。這樣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,並提升初生兒的免疫力(Patriksson and Selin, 2022)。 長期病患與醫護人員的互動也影響他們的健康。當病人被重視並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歡迎時,他們的感覺良好;反之,不信任和漠不關心的態度會對病人產生負面影響。病人們表示非常需要得到醫護人員的肯定和尊重,這有助於醫患之間的團結,從而增強病患的心理健康(Nygren Zotterman et al., 2022)。 當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被安排與別人一起參與日常活動,經過一段時間,這種經驗創造了團聚和歸屬感,給生活帶來意義,激發他們對未來行動的希望和期待,再次挑旺了他們的生趣(Nyman et al., 2012)。 是不是老人和孩子才需要人陪伴,年富力強的就可以單獨生存?需要陪伴是弱者的表現嗎? 「同在」的功效 「同在」(togetherness),最直接的講法是「在一起」,也就是生活中的陪伴和同行。亦可引申為團聚、聯合或團結一致。「同在」指在身體、情感或精神上與人接近,強調相互支持、關懷和陪伴。這樣的同在感能培養出對家庭、團體和社會的歸屬感。 人生的每個階段中,人與人的接觸都可以促進聯繫、健康和快樂─ 嬰幼兒期:身體上的親近可以建立安全感、調節情緒、幫助智力發展。 青少年期:與同儕和家人的互動有助於發展社交技巧、認同感,以及在面對成長挑戰時獲得情緒上的支持。 成年期:面對重大的決定,包括事業、婚姻和家庭時,好的人際互動能鞏固親密關係,減輕壓力,並增進全人的安康。 老年期:與人接觸有助於對抗孤寂感,保護心理健康,維持日常生活的目標,以及與親人間的聯繫。 總之,無論甚麼年齡層,無論能力高低,我們都需要同伴。 陪伴始於家庭 最早的人際關係建立,就是從家裡開始。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,對4–14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,與家人的互動對於塑造他們的社交、情緒和認知發展,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 在4–7歲這段期間,孩子和照顧他們的大人在身體上的接觸,好比擁抱,會帶給他們舒適感和安全感,這是為甚麼小孩子特別喜歡「抱抱」。遊戲和共同活動可加強他們對人的信任和對情緒的適應力。兒童的安全感就是在此時建立起來的。 在8–10歲的階段,兒童通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開始建立友誼。通過遊戲和體育活動,學習團隊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。這些和同伴的互動,幫助他們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。 一位友人九歲的女兒加入學校的體操隊,和隊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每次大夥兒相約一同出去比賽。有時練習受傷,作母親的心疼要她別再練了,可是她一面哭,一面還要繼續練,因為有了承諾。 青少年身分認同的形成大約在11–14歲,他們開始探索自己的個性。與家人和朋友的親密共處,像進餐、郊遊或共度休閒時光,都能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身分。每年一到暑假,我所任職的大學校園就會迎來一個接一個不同性質的夏令營,吸引來自各地的青少年。這些營會不僅提供他們玩耍和學習技能的機會,也能強化他們的歸屬感和支持感。 從基督徒家庭的角度來看,4–14歲是教導孩子認識聖經真理、建立信仰的黃金窗口。從年幼時父母講的聖經故事,餐桌前的謝飯禱告,一家團聚的家庭敬拜,奠定了信仰的基礎。從參加兒童主日學,假期聖經學校,青少年團契中結識了同齡的同伴,大家一起成長。我現在還記得五十多年前唱過的校歌: 我到假期聖經學校,學習上帝真理; 認識耶穌接受救恩,到老也不偏離。 我們來到上帝家中,讀經、禱告、敬拜讚美; 我愛假期聖經學校,快樂同在一起! 這些美好的共同經歷能創造終生的記憶,並且促進對信仰更深層的探索。 有創意的家庭時間 家長可以透過有意義、吸引人,且有持續性的活動,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。 2023年前惠琴讀大學的兒子設計了一套「最好的禮物」福音拼圖,惠琴是四個孩子的媽。由於孩子們經常有小朋友過生日,需要準備禮物,她想到製作一款既可以送人,又帶有福音信息的拼圖。她請讀大學的兒子設計圖案,經過很久的醞釀,這套「最好的禮物」拼圖終於在2023年完成,極受養老院和學校歡迎。這個經驗啟發她讓全家一同參與創作。他們本著聖經「將根基建立在磐石上」的教訓,成立了「活在基督耶穌裡」工作坊。惠琴說:「這一、兩年的時間,是我們在主的真道上共同成長的階段。」 念初中的女兒教惠琴勾針,她教孩子們編織十字架。大兒子設計,爸爸解決科技問題。十歲小女兒也教八歲的弟弟做手工。工作坊的出品越來越五花八門,都是一家人心血的結晶。 每逢週末或假日,他們一家常常帶上自製的成品出席各處的展示會。有次我去參觀,只見孩子們熱心地邀請訪客加入有獎拼圖挑戰,參戰和圍觀的兒童大人都很興奮。擺攤子很辛苦,幾小時下來未必能賣出一件產品。但惠琴表示,目的就是家庭團隊藉機認識人,介紹福音信息。 落日餘暉中,爸爸和大哥扛著紙箱,媽媽和姊姊提著袋子,弟弟妹妹背著包包跟在後面,一家人踏上歸程。不用問,他們的身心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。 上帝喜歡與我們在一起 「同在」(togetherness)的另一個同義詞是「團契」(fellowship);這是基督徒慣用的詞彙,代表一群信主的人的聚會或團體。 聖經有許多基督徒團契的例子:使徒行傳2章42-47節記載,初代教會的信徒對團契和社群表現出深厚的委身。他們專心於使徒的教導、團契、擘餅和禱告。他們捐出財產和物品,分給有需要的人,並以喜樂和誠心一起讚美上帝。在腓立比書1章3-5節中,保羅感謝信徒們在福音上的團契,指的就是信徒在傳福音上的合作,與他在基督的使命上同工。 但更不可忽略的是與上帝的團契。 整本聖經裡,可以看見三位一體中的父、子、聖靈彼此有著團契互動,也與人有團契。當耶穌道成肉身、降世為人的時候,天使宣告祂的名字要稱為「以馬內利」,就是「上帝與我們同在」的意思。祂在世上與人同住,被門徒親眼看過、親手摸過(參考約翰一書1:1);將來祂要領信徒進入新天新地,祂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祂的子民。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⋯⋯。(參考啟示錄 21:3) 「喜歡在一起」,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,是上帝所賦予的,因為祂自己喜歡和人在一起。當我們尋求和人在一起的經歷時,請記得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,就是為了將來我們能和祂永遠在一起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Copyright © 2001-2025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