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44期 (2025年08月)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互聯網上兩位母親的對話: Jo:「每次看到妳帶孩子的畫面和動態,會讓我反思應該要怎麼陪伴我的兩個孩子,也讓他們的童年盡量豐富些,真正的健康成長!」 Grace:「我們能給子女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陪伴。但是在現在的社會,很多人給錢給禮物,惟一少的就是陪伴。」 Jo: 「 是 啊 ! 當 家長是這世上最不易的工作⋯⋯」 豈止不易?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,加上無比的勇氣和智慧。 一切來之不易 時光倒溯20年。一天有個女孩來找我,說她叫Grace,是心理系新生,才從中國來的。我領著她到各相關的辦公室辦手續,天熱校園又大,我們來來回回近一小時。一路上我留意到她走路有些不便,幾次問她要不要歇一下,她都說不必,仍然亦步亦趨跟著我。後來我才知道,她的左腿是義肢。六歲時一場車禍,導致了高位截肢。 後來,Grace知道了當她車禍後躺在醫院等著家人簽字做手術時,在場的親人都勸她爸媽:「算了,別救她了,畢竟是個女孩,又沒了一條腿,救活了也只能成為家人一輩子的負擔。」 知道這一切後,Grace下定決心一定不讓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,而要成為他們的驕傲。九年的義務教育,是Grace的媽媽每天風雨無阻地用單車或摩托車接送她完成的。 Grace從小的夢想就是要上大學,當作家。可惜那個年代中國的大學不收身障生,雖然前路並不樂觀,但Grace一直沒有放棄上大學的理想。她告訴自己:中國的大學不收不要緊,她就到會收她的國家念大學。終於,在2004年她被美國中西部的一所基督教大學錄取。身殘志堅的她,在24歲那年開始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涯。 Grace家境並不寬裕,必須打工維持生計。我們最初熟識,不在課堂,而是在學校餐廳。她在入口收費,我每次去一定要過她這關。放了工她就進來,和我一起吃飯聊天。我逐漸了解她的家世和奮鬥史。 大四那年,在我指導下她完成了畢業論文,我們去紐約的學術會議發表。在旅館房間裡,她在我面前毫不掩飾地卸下義肢,單腳跳著說:「老師妳看,我平常就像小白兔,到處跳來跳去!」語氣中帶著自豪。 憑著對上帝的信心,Grace跳出了校門,進入職場。我一直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夢想,雖然我們都明白,即使一個最平凡的願望,她也要花上旁人幾倍的努力才能達成。終於她勇敢地邁出一大步─結婚了。 美好家園靠經營 他們跨種族文化婚姻的基礎,建立在雙方共同的信仰上。丈夫Clark生長於虔誠的基督徒家庭,從小明白聖經對愛的教導是不自私、不求自己的益處;更知道人看的是外貌,而上帝看的是內心。 他們有三個兒子,每個間隔三歲。從小給孩子們讀聖經故事,等到大一點就教他們自己讀聖經。Grace在2025年初寫道:「每天睡前和孩子們的靈修時間是我最期待的時刻。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,但這些珍貴的瞬間留下了無盡的回憶。我也希望這些時光能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待人處世。」 我時不時都會收到他們的生活照。為了讓三個兒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夫妻從小就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運動:摔角,足球,棒球,橄欖球⋯⋯。週末的活動常常是教練老爸率領兒子們參加各種體育比賽,一場接一場,老媽當忠實觀眾,風雨無阻。 天氣允許的時候,他們一家會到湖上划船,釣魚,玩水,盡力培養孩子們不沉迷於遊戲、電腦或手機,而是著重家庭時光。 全家人外出度假住在酒店裡,父子們迫不及待跳進泳池。Grace不能下水,我以為她會找別的消遣,她卻選擇換了泳裝坐在池邊。她說:「父子們喜歡我和他們在一起,參與他們的活動。所以我總是陪在他們身邊,就算不下水,也會在旁邊看他們。我能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,就是陪伴。」 Grace 是職業女性,如何平衡工作、家務和管教子女,是極大的挑戰。Grace 總是選擇把家人放在第一位。2014年,經過多方考量與禱告,在Clark的支持下,Grace毅然辭去了她在醫療界的工作,決定在家當幾年全職媽媽。 雖然前方有很多的未知因素,但他們都知道人生最開始的這幾年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很重要,陪伴他們成長是作為父母能夠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。2015年老三出世,Grace繼續當著她的全職媽媽。就這樣一直到2022,老三也上學了,Grace才又回到職場。 第一次到外地出差,當時七歲的老三告訴她:「媽媽,妳知道嗎?我昨天晚上是抱著妳的枕頭睡的,那上面有妳的味道。」她出差以前,會在冰箱塞滿一盒盒做好的飯菜,然後輕裝簡服出門。回來時則拎著大包小包唐人街的廣式點心,給翹首企足、盼著鳳爪的父子們解饞。 Grace不出差時都在家上班。三個孩子今年分別就讀小學、初中和高中。她每天早上5:00多起身,為父子四人準備便當,再送老二去學校,然後回家接上老大到社區門口等校車。 Grace發帖寫道:「送完老二回家陪老大一起坐等校車,驀然回首發現秋色漸濃了。一年的季節不管我有沒有注意到,都在更替;人生的季節不管我是否準備好,也在更替。孩子他爸老說我不用陪老大等校車,讓他自己等。但是只要可以,我每天都會陪著老大等,和他不經意地聊著天。因為我知道,能夠陪伴在他身邊的季節有一天也會過去,趁現在可以,我要好好珍惜。」 他們家的園子裡種了不少菜蔬花果,按著季節收成,這些都是Grace苦心澆灌的結果。其實,她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育家庭的幼苗,搭建一個能避風雨的愛之窩。 不論晴雨,與你同行 這些年,三兄弟頻頻參加各種摔角比賽,屢屢奪金,不斷晉級。看著這麼多面金牌,Grace開玩笑說:「可惜不是真金。」其實孩子們才是她的真金。 15歲的老大不僅是傑出的摔角選手,也跟著父親Clark學習當教練。2025年1月,他背痛,晚上睡不好,甚麼活動都不能參加。夫婦倆帶著他遍訪群醫,做了許多檢測,卻無定論。一連兩個多月,老大都不能參加訓練和比賽,他的內心由峰頂跌落谷底。終於診斷出是腰椎間盤突出,毋需動手術,物理治療就可以。但是在完全復元以前,他不能練摔角了。這對一名金牌選手無疑是沉重的打擊,疼痛和甚麼都不能做的挫折感令他很沮喪。 Clark要他繼續留在摔角隊,幫忙訓練其他隊員。雖不能參賽,仍然和隊友在一起,是他們的一分子。Grace更和老大分享她自己截肢後成長的經歷,告訴他上帝有時會使用我們所遭遇的試煉,來使我們變得更好、更堅強,可以榮耀祂。 他們不指望孩子現在就能完全懂得這些道理,只能期待有朝一日他們會清楚體悟。但有一點孩子一定明白:在遭遇人生的風暴時,父母會陪伴他們走過。 彌補原生家庭的關係 Grace回憶,小時候爸爸一直在身邊。車禍前爸爸是最疼她的,知道她喜歡唱歌跳舞,在當時的年代家裡也買了一臺唱機,讓她能跟著音樂翩翩起舞。但是自從車禍以後,父親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發生的不幸,就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她,沒多看她一眼也沒和她多說一句話。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,Grace卻覺得自己像個孤兒。婚後她下定決心不單要和孩子們保持良好的互動,給他們一個豐富的童年,也要恢復和父母的關係。 遠隔重洋見面不易,但是藉由通訊科技,可以和在中國的父母經常保持聯繫。不管多忙,Grace都盡量每天打電話問候爸媽,「就是大家打個照面,聊些家常瑣事,成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。」Grace的努力沒有白費,現在她和在國內的家人,包括父親,都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。要是她兩三天沒打電話,兩老就覺得心裡有些失落。 培養同在感 Grace認為,「同在感」(togetherness)是可以培養的。我們必須有目的、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營造這種關係。有些家庭的晚餐桌上,父母子女各自埋頭滑手機,雖近在咫尺,卻遠若天涯。反過來,即使遠隔重洋,如果願意努力,也可以彼此同心。 就像鍛鍊身體一樣,培養任何好習慣,靠的是恆心和毅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無數事物會霸佔我們的心思,若不努力爭取和家人同在,機會稍縱即逝。很多人喜歡自己種植蔬果,在春夏種下,按時澆水、施肥、除去病蟲害,期待有個好收成。陪伴家人就是勤於澆灌夫妻和親子關係,日後必有更大的收穫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Copyright © 2001-2025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