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愛家庭雜誌 第141期 (2025年02)
主題企劃
話題篇
  植根信仰,影響時代的在家教育
家長篇
  在家教育七問七答
學生篇
  感謝爸媽做了上好的抉擇!
 
真愛分享
慎終追遠
  慎終追遠思故親
生命教練伴你活
  多問少答,多聽少說!
家庭EQ坊
  為何我總是遇見「天使」?
家有成年兒女
  跑酷兒,雜技女,感恩父母
長輩照護
  原來,是我的心要先被疏通
人生感懷
  活力滿滿的老厝
真愛交流道
  不要懼怕!
一笑抵萬金
  老之將至

「順便?」

        一天午餐後,我準備搭捷運返家。左手拖拉著內裝豆漿、優格、水果、洗衣粉等的沉重行李箱,右肩背著、右手提著行李箱裝不下的大袋食物包,舉步維艱地走進捷運站。候車、上車,一站又一站之後到達,千辛萬苦步履蹣跚走出捷運站、走過行人道、穿越斑馬線⋯⋯。忽然聽到手機鈴聲,好不容易以右手探入背包,抽出手機接聽─

        「怎麼不接電話!」是媽媽的怒聲。

        我回應:「我一直在走動中啊!」

        「看LINE!我給妳打好幾通了!都沒回!快看!」

        我立刻滑著畫面點入LINE中媽媽的訊息:「妳到『全家』的時候,順便買幾個茶葉蛋。」

        我人是已經趨近「全家」便利商店的那條街。然而雖是順向,只要多走幾步就到,但進入店內要拿夾子夾茶葉蛋入塑膠袋,走向櫃台結帳,就這幾個步驟,卻是讓已經疲累不堪的左右兩臂前端,又多加雙肘、雙腕的動作和重量。回家的路途中,累上加累,內心嘀咕著:「昨晚還說懷文好辛苦⋯⋯現在呢?妳的順便,就好像剛摸摸我的頭,隨後一手又加鉛塊在我肩上。順便?」

        雖然我知道她向來手腳俐落,「順便」已是自然習慣,但對我來講「忽然的、臨時的順便」,都是當下極大的壓力,倘若再加上「順手做」......

「順手做?」

        一天上午,媽媽忽然提議:「妳妹妹說從網購送來的大紙箱,要壓扁、壓平,在回收的時候才好抱下樓去。我幫妳把紙箱剪一剪,壓平。」

        我立即怒拒:「現在?我要在家上班耶!又不是今天回收,禮拜六才回收,在那之前我找時間弄就好啦!」

        「我知道妳事多很忙,妳哪有時間弄?我就順手先剪一剪。」說著媽媽就一邊推著助行椅、一邊直直走向儲藏室裡的雜物和紙箱堆中。

        我也急急趕往同一地點,「幹嘛一定要現在弄!裡面亂,妳不要踩到甚麼又扭了摔了!」

        媽媽沒有停止腳步,稍微坐下,雙手便開始抽拉著紙箱。

        我大喊:「不要現在弄啦!妳為甚麼一定要這時間弄!」

        「想幫妳分擔。」媽媽繼續扯著紙箱。

        我又大喊:「等一下妳扭了摔了傷到了,誰幫妳啊!還不是我?妳說分擔,我覺得更麻煩!不要弄了!」

        媽媽沒有要停的跡象。

        「妳再這樣,我覺得對我是一大諷刺!」在怒中我刻意壓低嗓音。

        媽媽終於因這話稍微打住,「諷刺?甚麼諷刺?諷刺誰啊?」

        我回道:「我啊!照理說這些應該是我要做的,但我想在比較有空的時候慢慢弄。妳現在這麼執著要馬上做,我覺得妳這麼做讓我有諷刺感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我沒有要諷刺妳。」媽媽不解地看著我說:「我沒有諷刺妳的意思,妳這樣說我很傷心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那妳就不要再弄了好不好!」我更大聲地表達:「我有空時一定會弄!妳扭了摔了傷了,我更累耶!反而又添事,不要再弄了!」相似的怒意大約循環了兩三輪,媽媽才放鬆扯紙箱的手勁,慢慢站起身,推著助行椅緩緩返回內屋。

        午餐結束前,我鄭重表白:「媽,上午我說那些重話,對不起。但妳現在身體不方便做這些,要放下,放手,我會做。」

        媽媽「順手做」的習慣常是我當下的壓力源,假使又發出「現在就要」令......

「現在就要?」

        一天晚餐後,我陸續收拾碗盤放入廚房的洗水池,心和手都沒得閒,媽媽在餐桌那端叫我:「幫我兌瓶子裡的水。」

        我說:「等一下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現在先兌,我要吃藥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等一下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我要吃藥,否則我也不會叫妳,現在就要。」

        我倏地走向餐桌,奪過媽媽的喝水瓶,走向廚房裡的熱水壺和冷水瓶,邊脫口而出:「刷存在感也不是這時候。」

        「那是甚麼意思?我聽過有人那樣說,好像是損人的,但我不知道是甚麼意思。」

        媽竟然聽到!話出口的第二秒,我也下意識地知道不該說這話,卻擋不住媽已經聽到的事實。

        我再拿水瓶給媽媽時只好回應:「抱歉,我說錯話了。」

上帝的三個提醒

        上三場「戰火」的導火線,皆可歸納為我和媽媽各自的─

        1. 秉性的步調與速度有快、有慢;

        2. 視角不同致使處事的習慣不同;

        3. 影響評估輕重緩急的程度也不一致;

        4. 連帶行事的先後次序與流程也各有千秋。

        此類問題及交錯、延伸所引發之口水戰及溝通會,在我和媽媽、媽媽和妹妹之間,幾乎三五天一小次、三五週一大次地循環經歷著。

        溝通,原本老想著是對方要改變想法;未料,上帝倒常常先與我的心溝通,漸漸發現─自己思路轉變,才是第一關。

        當我轉變思路,很快就改變了表達法─

        「現在就要」事件的當晚,上帝提醒我:要體諒爸媽年老了,要關心他們當下的需求。翌日,我便照反芻過的話意表達:「為了吃藥,日後我還是立刻先倒水,因是媽媽配藥喝的當下需要。」

        針對「順手做」的習慣,上帝也提醒我:要同理「媽媽想要在家事中有參與感」,後來我便常這樣說:「謝謝妳願意和我分擔,但請注意安全。」

        針對「順便」,要優先考量「媽媽更周全的需要」,之後便改變說詞:「媽,以後請盡量在我外出買東西之前,先講好要買甚麼,我預先有計畫就不會緊張。」

疏通生命泉源的出口

        雖然生活中還是會不時出現「大聲溝通」,但只要我轉變一下思緒,心裡的堅持比較容易放下,口裡的話語也較容易有節制。這讓我聯想到箴言4章23節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」第三句在新譯本是「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」,既然「心」會發出生命泉源,就更需要先被上帝管理,才能有生命活泉從口中流出,利於維繫關係,而非拆毀關係。

        所以說,溝通,原來是我的心要先被疏通,才能看見對方的需要。那麼從心而出的話語,不需要大聲,就會有活力了。


   
Copyright © 2001-2025 Family Keepers, All Rights Reserved